“摸摸虎头,吃穿不愁;摸摸虎尾,十全十美。”近日,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中心幼儿园家园驿站内,费县手绣非遗传承中心的老师杨敏手持虎头帽,向大家揭秘“一针一线”间的非遗密码。20余组亲子家庭在杨敏老师的指导下,沉浸式体验沂蒙民间刺绣文化。
五岁的王宇阳说:“我给奶奶绣了一朵祥云!”童言稚语间,十余幅童趣绣品经拼组,化作“非遗长卷”装点幼儿园长廊,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童真碰撞出独特美学。
此外,该园借助传统文化开创“非遗传承+家庭创收”项目,通过非遗手绣居家接单,让非遗体验与家长增收双轨并行。
“我们开发了50余款简易绣品,妈妈们经过培训即可居家接单。”杨敏老师翻开接单台账显示,上个月有32位家长通过绣制香囊、肚兜、虎头帽等,人均增收1800元。
展开剩余58%这场由园企共建的非遗活动,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,更织就出乡村振兴的锦绣前程。“既能接送孩子又能赚钱,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!”全职妈妈刘静边说边学习缝制香囊。目前,该“非遗+教育+产业”的园企合作已培育周边民间艺人50余名,以巧手绣出了乡村增收链,实现“守艺”与“致富”的双向奔赴。
费县薛庄镇中心幼儿园创新构建“三维传承”体系(文化传承-家庭增收-技艺活化),已初步实现多方共赢。幼儿在非遗体验中悟文化,家长在培训接单中增收入,社区在订单中传技艺。据园方统计,项目开展以来,已累计培养“娃娃传承人”100余名,并带动周边家庭月均增收约1800元。
当绣针邂逅童真创意,文化传承的基因悄然植入新生代血脉。据薛庄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杨成文介绍,该园立足于“农村幼儿园课程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乡土情怀”“农村教育要服务乡村发展”的要求,在家园驿站开展“非遗工坊”“家长学堂”等活动,已形成“课堂传艺、居家创收、作品入市”的完整生态链。如今,承载着沂蒙文化的绣品正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,传统手艺在守护与创新中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。
发布于:北京市睿迎网-股票推荐平台-做杠杆炒股-股票开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