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到一句很有力量的话:
“人生 未完成 的课题会反复出现,直到你给出新的回应。”
不知道你是不是也会 重复 在一个地方“栽跟头”?
总是遇到渣男, 反复 被同一类型的伴侣伤害;
总是会遇到不公平的事情,自己的权益反复被侵犯、被误解;
因为不喜欢一门课程,而放弃学习,日后总会遇到需要该项技能的场景……
古希腊哲人说: 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。”
可我们却常常在相似的困境里一次次跌倒,甚至还会觉得这些行为是自己在反复“堕落”。
但实际上,这反而是你在变好的一个征兆。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课题,都是 生命中的 “未完成事件”。
格式塔心理疗法创始人弗里茨·珀尔斯首次提出了“未完成事件”的概念:
“未被充分体验或表达的情感会持续干扰当下,直到个体给予其完整的注意和回应。”
当我们能够给予这些反复出现的课题以不同的回应,也往往意味着人生正在走向全新的开始。
今天,壹心理想和你聊聊 :
为什么我们会被 未完成 的 课题反复折磨 ?
如何终结未完成的人生课题,走向更幸福圆满的人生?
未完成的课题,如何支配我们的人生?
格式塔心理学认为,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完成事件。
它指的 是一个事件本该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完成,但是由于各种原因,它没有被完成 。
因此这些未被满足的情感或需求,会不断地被人们带入到日后的生活中。
即使 身边的人和环境都不同,但其内在影响会持续存在,支配着个体生命的行动,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:
1.习惯性“逃避”。
怀揣着强烈的需求想要得到的东西,却一直求而不得,这种无法完成的隐痛是非常折磨人的。
为了逃避这种痛苦,大脑就自动启动了防御机制。
脑科学指出,当我们 感受到来自负面情绪的威胁时,会触发大脑中“战斗或逃跑”反应系统,大脑会在一瞬间做出决策: 要么打,要么逃。
其中, “ 逃跑 ” 是最受大脑钟爱的选项,容易学会,又相对安全。
这种本能的逃跑反应,可以帮助我们回避、控制这些未完成事件带来的强烈不适感。
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中,主人公松子就是典型的个例。
因为长期被父亲冷漠对待,松子内心对“被爱”的情感需求始终未被满足,形成强烈的“未完成事件”。
她疯狂和不同的男人交往,希望在这样的关系中重新得到“父爱”,甚至为了追爱,连起码的是非观念和尊严都不要,然而被爱的渴望却一次次落空。
为了逃避面对“自己无法获得爱”的挫败感,松子选择用幻想逃避现实。
她将男友的粗暴行为解读为“激情的证明”,将自己的隐忍美化成“伟大的爱情”,通过逃避现实来虚构一种幸福的假象。
2.持续自我否定。
我们的每一次逃跑,其实都在加深对“未完成事件”的执念。
心理学家Baumeister的逃避理论指出,当个体未能实现期待,会将失败归因于自身,导致自我否定,进而产生负面情绪,让逃避更加频繁 。
久而久之,个体会陷入持续的“自我否定-逃避 ” 循环中。
正如渴望被爱却反复陷入糟糕的恋情中的松子,总是将失败 归因于自身: “我是不是不够好?是不是不配被爱?”
这种自我否定加剧了她的自我怀疑,甚至在被 男友粗暴对待 后,仍认为 “只要我更顺从,他就会改变。”
这种执念促使她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妥协,甚至忍受男友的暴力和背叛。
3.陷入强迫性的重复。
格式塔理论认为,“未完成事件”会形成心理张力,驱使个体寻求闭合,达到有始有终的结局。
因此,人们会在潜意识里反复地将自己置于相似的情境和关系中,渴求在类似的版本中完成自己的未竟之事,以此来扭转当年的糟糕体验,这近乎是一种本能。
就好像松子被男友抛弃后,她不断地自暴自弃,却又在遇到新的追求者时,立刻陷入 “牺牲自我-期待被爱-恋爱失败-逃避真相-自我否定” 的强迫性重复中。
学者Hallford研究表明,频繁地逃避负面情绪,会削弱大脑对具体情境的分析和深度处理能力,使个体倾向于用固定、笼统的思维应对问题,形成 “ 逃避→思维固化→更严重逃避 ” 的循环。
当短暂的逃跑变成了习惯性回避, “ 未完成 事件” 就成了“永远无法完成 事件 ”。
就像松子的一生都执着于被爱,却始终得不到爱,因此重复地陷入痛苦的轮回中。
如果她没有看见,自己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得到父亲的爱,而是学会爱自己,相信自己本身就值得被爱,否则她执着于寻求被爱的游戏是停不下 来 的。
是什么,让我们无法完成重要的人生课题?
从心理学 和 神经科学角度来看,我们习惯性逃避 未完成事件 ,主要源于3种 心理 机制:
1.未完成的“即时奖励”。
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,除了正向的奖励机制外,还有个机制说的是负强化,即人们会通过移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。
当面对“未完成事件”时,如果选择逃避能减少当下的焦虑、紧张的情绪,大脑的多巴胺系统就会给予我们即时的满足感和安全感,从而强化该逃避行为,让事件一直处在悬而未决的状态。
比如:
下定决心健身减肥的人,在刚开始因为跑步太累半途而废,大脑就会记录下这种逃避行为带来的舒适。
以后每当到了跑步时间,这种舒适的感觉就会被唤醒,从而再次选择放弃,导致健身计划一直无法完成。
在这个过程中,大量的能量被消耗,同时形成 “ 未完成事件 ” 。
积累的 “ 未完成事件 ” 越多,个体消耗的能量就越大,因此人们就越无法聚焦于当下。
2.害怕无法掌控生活的失控感。
心理学家Baumeister提出了自我控制感,指的是个体对 自身能否掌控生活环境的主观评估。
他认为,当这种感受被削弱或完全剥夺时,个体会 引发 无力、焦虑 和逃避等连锁反应 。
因为无法直面外界环境带来的负面刺激,于是逃避就成为保护自我价值的本能策略。
讲一个朋友小白的例子。
她是一个“数学白痴”,怎么学都学不会,但并不是她笨。
而是 在小时候的一次数学考试里,她因为做卷子太慢,被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辱骂,挨骂的她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哭,却被老师更凶狠地指责:
“哭什么哭!就你做得最慢还好意思哭!”
这段经历使得 小白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阴影,成绩一落千丈。
一看到数学作业,她就会 闪回到 当时老师辱骂她的场景,完全做不下去,甚至 面对 一对一的数学辅导,她也会浑身发抖,听不进去课。
其实,小白的逃避并非针对数学作业本身,而是对童年期无力掌控考试节奏、无力对抗羞辱的情绪重演,她害怕再次体验 当年 那种“自我能力被全盘否定”的失控感。
3.恐惧过去的创伤经历“重演”。
学者Lissa Weinstei n 的个案研究显示,若个体在童年时期遭遇打压、忽视或羞辱时, TA 的心里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恐惧,为了保护自己, TA 会本能地选择逃跑作为求生方式 。
这并不是 TA 懦弱,而是弱小的 TA 当时唯一能选择的最佳心理防御机制。
如果那时候,父母或年长的照顾者无法接纳孩子的痛苦,孩子心底的压力和恐惧没有 得到 良好的释放, TA就 只能被迫压抑、忍耐着恐惧。
这份创伤,就内化成了孩子潜意识中的 “ 未完成 情结” 。
潜意识会驱动着个体不断地进入相似的场景,希望释放掉当初没能 及时 宣泄的情绪。
然而,出于对相似场景的恐惧,个体会在防御机制的影响下不断地逃跑。
曾经听过一个来访者的故事,他总是陷入与控制型伴侣的纠葛中。
究其原因,他有一对控制欲很强的父母,从小被父母严格控制着,他心有怨言,却因为父母的压制,导致怨言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,成了他的“未完成事件”。
而他内心又渴望着释放不满,因此,他会无意识地进入每一段“控制型”亲密关系中,希望 试图“重写”当初的创伤经历。
但因恐惧再次受伤,他又不断用攻击、防御、逃避等方式来保护自己,导致自己始终难以建立真正健康的亲密关系。
看似反复让你“堕落”的课题,实则在让你慢慢变好
虽然很多人总在说“逃避虽可耻但有用”,但很多情况下,你遇到的每一个考验,都是针对你自身的弱点而定制的人生课题。
一直逃避,命运就会一直出同一道题,让你循环体验痛苦,直到你去面对它、回应它。
但能意识到自己的逃避,就已经是成功的第一步。
今天,我们为你整理了3个方法,希望能帮助你跨越人生中的“未完成课题”。
1、重塑心理“控制点”
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·罗特提出了控制点理论。
他将控制点分为两类:内控型和外控型。
内控型的人认为,结果是由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所决定的;
外控型的人则相信结果是由外部因素,如环境、运气或他人所控制的。
而我们之所以总是逃避 “ 未完成事件 ” ,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将 “ 做不到 ” 的原因过度归因给了外界,认为外界的刺激过于强大,压制了自己。
因此,当你因反复出现的课题想逃跑时,请深呼吸5秒,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把思维从“外控”转变成“内控”的模式?
害怕演讲,你可以试着将 “我讲 得 不好,他们会嘲笑我” 的 担忧, 变成 “我只要上去把这些重点讲完,我的任务就结束了” 的 自我鼓励 ;
害怕与伴侣发生冲突,你可以试着将 ”我担心和伴侣吵架,他会觉得我不够好“ , 变成 “我只要把我心中的不满说出来就可以” 。
不去想结果 会有多可怕 ,只想你能做什么。弱化外界 带来的 恐惧,你会更有行动的动力。
2. 越害怕,越去面对
心理咨询中,有一个暴露疗法: 你 害怕什么,就去主动面对什么。
但这种暴露不是让你一下子面对那些让你痛苦、悲伤、恐惧的情绪或事件,而是循序渐进,慢慢 尝试 ,直到你 变得 习惯。
比如,你过去因为父母对你需求的忽视,出现了 难以 表达需求的 “ 未完成事件 ” ,让长大后的你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总是不敢表达自己,感觉被压抑,被堵塞。
那么 ,你可以尝试先向最亲近的朋友表达自己, 把 表达前、中、后期的内心感受,记录下来。
隔一段时间,再次表达,再次观察表达前中后期的内心感受。
多重复几次,你会发现,当你表达自我的需求时,你预期里以为 一定 会被忽视的结果,并没有发生,你对表达的恐惧,会随着表达次数的频繁 而 逐渐降低。
每一次鼓起勇气,向前迈出一小步,去经历那件让你恐慌、绝望的事,都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:
“我经历了,我安然无恙,我比想象中更勇敢。”
3.接纳无可避免的失去
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遗留着大大小小的 “ 未完成事件 ” , 但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去填补它、寻求某个结果。
接纳承诺疗法认为, 人 之所以感到痛苦,是因为我们的想法总是集中在过去或未来,却忽略了当下。
相比于过去和未来,我们更需要练习的是接纳,接纳自己一些无法避免的失去,承认自身的悲伤、痛苦,把它当成一个客观事实去处理。
没完成的人生课题会反复出现,这并不代表说完成了它就会消失,而是把它变得更容易承受,变成一件不需要“处理”的事情。
也只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内心真正地去放下它,重新获得平静以及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我很喜欢网友写的一段话:
“生活是公平且耐心的,它给出的每一次难题最后都如此相似。人不去勇敢直面,它就像西游记的妖怪又化了其他身形引你入局,你以为是九九八十一难,回头看都是同一难。“
当生活一直让你经历相同的课题,是在等待你给出不一样的答案。
唯有将这些未完成的课题一一化解,放下它们,结束它们。
我们才能 跨越那条曾经跌倒过无数次的河流, 大步地前往人生的 下一程,让自己过得越来越好。
不妨勇敢地去直面人生中那些未完成的课题吧,在一次次不同的回应中,你终将淬炼出更坚毅的自己。
世界和我爱着你。
作者:sixer
编辑:噜噜、笛子
图源: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、 图虫创意
参考文献(滑动查看)
[1]Baumeister, R. F. (1990). Suicide as escape from self. Psychological Review, 97(1), 90–113.
[2]Deasy C, Coughlan B, Pironom J, Jourdan D, Mannix-McNamara P (2014)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Coping amongst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: A Mixed Method Enquiry. PLoS ONE 9(12): e115193.
[3]Lissa Weinstein This manuscript has been read and accepted for the Graduate Faculty in Psychology in satisfa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.
[4]Jeffrey R. Paulitzki(2010)Procrastination as Self-Regulatory Failure Habitual Avoidance and Inhibitory Control Moderate the Intention-Behaviour Relation for Unpleasant Tasks .
[5]D. J. Hallford, D. W. Austin & F. Raes & K. Takano(2018)A test of the functional avoidance hypothes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vergeneral autobiographical memory.emory & Cognition (2018) 46:895–908 .
在生活中反复出现的难题和困局,往往源自我们那些未完成的课题,以及不断逃避所带来的痛苦体验。
想要真正打破痛苦的循环,就需要看见内心的伤口,直面创伤。如果你也想要勇敢迈出第一步,不妨预约心理咨询师聊一聊。
在心理咨询中,咨询师会为你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,给你面对困难的勇气,陪伴你深入探索自我,看见自己深层的需求,从而化解心结,疗愈创伤。
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,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。原价¥400~1000的心理咨询,首次下单仅需¥200/次!
点击下方海报,立即预约 ↓
睿迎网-股票推荐平台-做杠杆炒股-股票开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