邢志贤老人很想坐高铁去张家口看一看,她的战火青春就是在那里度过的。
“战争真是太残酷了!”98岁高龄的邢志贤老人回忆起烽火岁月,语气低沉。今年,她的心愿是坐着高铁去张家口看一看。那里有她曾经生活过的家,有她参与救治过无数伤员的医院,也有她在战火中度过的青春岁月。
邢志贤1927年生于北京。10岁那年,她随家人辗转来到张家口。1945年初,邢志贤被当地医院录用为护士。“当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特别苦,我姥姥临终前就想喝点大米粥、吃口咸菜,但都没能如愿。当护士能挣点儿钱,帮衬一下家里。”
1945年8月,八路军解放华北重镇张家口,邢志贤所在的医院被接管,邢志贤也加入了八路军。
战况惨烈,医院里涌入大量伤员。由于缺乏钢盔等防护装备,送到医院的战士多为严重外伤,不是粉碎性骨折,就是断胳膊断腿,还有大量被炸伤的重症患者,救治任务紧迫艰巨。再加上医疗资源极其匮乏,药品短缺,邢志贤说救治原则只能是“先保命”。
展开剩余67%手术室内外的护理工作忙到了极点。邢志贤每天要给伤员换药、清洗,还得抽时间做敷料、洗绷带和纱布,常常累得眼皮打架都不能休息。参与手术后,她还要及时清理伤员截下的残肢,没有合适大小的容器,邢志贤和同事只能找来推煤的小车拉走,“有的残肢上还穿着鞋袜……战争真是太残酷了!”邢志贤感慨道。
不少战士被送到医院时伤口已经腐烂生蛆。邢志贤要和其他护士用镊子将蛆虫一条条夹出,再用盐水仔细清洗伤口。“战士们下了战场依旧作风优良。”她回忆说,条件那么差,但伤员们都咬牙坚持,盐水泡伤口多疼啊!战士们就那么强忍着。轻伤员还会在护士忙不过来时在病房里互帮互助,主动打扫病房。
邢志贤记得,那时候大家卫生意识不太强,很多人把洗绷带的水直接倒进河里。可周围的村民都喝那河里的水,河水一旦被污染,老百姓生病了可怎么办?于是,邢志贤向同事提出要求:“洗绷带的水,绝不能直接倒进河里!”
抗日战争胜利后,为提升护理水平,医院专门开设了政治课、医务课、文化课,从八路军的宗旨、任务到白求恩精神,从卫生护理的基本操作到打针、给药的规范流程,都要系统学习。邢志贤是当时医院被接管后首批入党的党员,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也是她光荣入党80周年。
1946年,国民党军队从集宁向张家口西北方向迂回,局势骤然紧张。邢志贤便随在通讯电台工作的丈夫同部队撤往平山,之后参与到解放战争的伤员救治工作中。1949年,邢志贤和家人回到北京后继续从事医疗工作。
老人的儿子谢建民告诉记者,父母转业后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养成的作风和习惯,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。“受他们影响,我也参了军。”谢建民回忆,父母常告诫他们几个兄弟姐妹:“要热爱祖国,听党的话,有困难要冲在前!要谦虚,不搞特殊化!”三个孩子在各自岗位上都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,父母永远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和一生的榜样。
1984年,邢志贤从北京建工六建集团机械处医务室离休后,仍保持着医者仁心,街坊们有什么健康问题也都爱找她咨询。有一次,邻居手臂大出血,一边叫救护车一边叫来“老邢”。身边没有急救设备,情急之下,“老邢”用一根给鱼缸换水的管子扎住了邻居的上臂,在救护车到来救治前,及时帮邻居止住了血。
时光荏苒,如今98岁高龄的邢志贤对生活、对学习仍然充满热情。采访当日,她兴致勃勃地把记者领到书柜旁,展示了自己的藏书。满满几书架的书中,有很多红色经典,涵盖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美援朝的历史,书柜最显眼的地方还放着两套全册的中共党史。这些书,她都戴着花镜、拿着放大镜,一字一句地读完了。
除了看报纸读书、上老年大学,邢志贤每天还坚持在网上学习书画,用她自己的话说:“我的一天忙着呢!”
2023年,邢志贤过96岁生日时在社区里办过一次个人画展。老人说,等到自己100岁时,也就是建军100周年那年,要再办一次画展。
发布于:北京市睿迎网-股票推荐平台-做杠杆炒股-股票开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